王沂东 官方网站

http://wangyidong.zxart.cn/

王沂东

王沂东

粉丝:883115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王沂东(1955-)山东人。1972年进入山东省美术学校,曾任教于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沂东对家乡沂蒙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诗化的乡村——访中国写实油画家王沂东

  应美国网络电视和美国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邀请,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画家王沂东日前来到纽约进行交流访问。本刊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对他进行了专访。画家王沂东

  那天,到达餐厅的时候,穿著亚麻深色立领衬衫的王沂东就坐在那里,他说,你好,我们正说到你呢。于是就坐下来看他的画册。

  初次见面,只见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前额的头发已经不再浓密,一张典型的山东汉子的脸,尽管20多岁就离开故土沂蒙山,大半生都生活在北京,或者说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可一张口就带出了浓重的乡音,于是笔者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采访中,他说自己很倔很固执的话。看得出他是那种少有的温和敦厚之人,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一丝的造作。

  翻开他的画册,扑面而来的是恬然娴静的画中人和纯朴原味的乡土气息。有人说,中国的乡土社会已经消失在躁动的社会变革中,大型机器的隆隆声正碾压著封闭乡村质朴的神经,不过,在王沂东的画里,这一切还没有发生,在寂静的旷野中,沂蒙山下的村庄沈睡著,蒙昧初开的少女带著原始的幽怨和寂寞,莫名地期待著,而新婚燕尔的少妇在冬日的肃杀中彷徨和憧憬著,它牵动著普通人心底深处最朴素的柔情。

  在王沂东的笔下,时间已经凝固了,定格了。而笔者看到,沈睡在沂蒙山母体中的王沂东,才是完整的,自在的。

  寻访怀斯从东到西,从西到东,回归静谧的乡土

  此次的纽约之行,王沂东先去了乔治湖,享受新英格兰绚烂而宁静的秋季,然后他迫不及待地前往宾州,去拜访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写实主义绘画大师怀斯的故乡切斯福德(ChaddsFord), 去那里的博物馆观看大师的作品。

  安德鲁?怀斯,在美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出生于1917年。怀斯终其一生都在画他生活的那个小村庄,那个如“一块邮票大小的地方”,他固执地画著那些令人感动的风景,那些他熟悉的人;他终生不变地坚持写实的风格,终生不变地在他的画中透露著同一种情调——伤感和忧郁。

  他的写实绘画风格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深刻影响了眾多的当代中国油画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乡土写实的窗户,王沂东就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笔者在王沂东身上找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

  80年代的中国大陆,摆脱了政治桎梏的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新思潮席卷美术界,之后当代艺术的创作浪潮空前高涨,然而在这场风浪的边缘,王沂东决绝地坚守著写实绘画,用他的话说,很多人拐弯了,但他没拐,死心眼。与此同时,除了在写实技巧上一以贯之的探索之外,他本能地把绘画的目光不断地投向沂蒙山,投向乡村,投向他的情感之源。

  说到这,大约不会有人相信,带著浓重的泥土味的王沂东,曾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美画家之一。那是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遇,受美国收藏家哈弗纳的邀请,王沂东首次登上了美国的土地,当时与他同行的有大陆的新锐画家王怀庆和艾轩。

  他们在纽约的各大博物馆间穿梭,在惊叹和感慨中度过了最初的时光,其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患上了“水土不服”。谈到在纽约的那段日子,王沂东说,就是感觉不对劲,不自在。失去了创作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气,画家们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苦闷,翌年他们断然放弃了另一年的合约,打起行囊,回归故里。

  不过在美国的一年时光,对王沂东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和一年前相比,他在意识上已经经历了一次飞跃,由西到东,这一次的回归也成为他艺术的一个分界岭。从此前的跟著西方大师学画,比如早期的作品《刘二叔》、《铁蛋》,就是直接学习伦勃朗的结果。回国后他开始转向,开始有意识地在技法上和审美表达上全面借鉴民族文化传统,将古典情调和现代意识结合在一起。

  用王沂东的话说,就是来美国以后,被刺激了一下,使他对自己的文化更自信了。笔者正闹不明白这个刺激到底是什麽,他开玩笑地说:“如果说了,美国人可能就不给我签证了。在美国,我看到了精美绝伦的大师作品,也看到了大量被忽悠出来的垃圾……”

  回到中国,中国的美术界正经历著思想解放,这是文革结束后,年轻艺术家在创作上的一次解放和集体性试验,油画创作内容出现多元并起,在这一时期王沂东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89年,他尝试把中国画的墨法运用到写实中来,在作品《冬天的阳光》里他描绘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块巨大的山石充满画面,墨色的夸张运用,产生了沈郁深厚的艺术效果。此后他频繁尝试民间图案的运用,1991年创作他的代表作品《蒙山雨》时,他又开始将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积墨法”和“积色法”嫁接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将人物身上的图案进行弱化,营造出朦胧的画面意境。

  他说:“我近期的探索主要是尽量多的将中国艺术元素借鉴到写实绘画中来,比如,民间年画中的红色,被我反复的借用,还有用墨、线、平面感、晕染技法的运用等等,91年以后开始尝试,后来用得越来越强烈,想将这些元素往极端里走,比如近期的一些以红色为基调的作品。中国的北方农村,人们的服装除了黑就是藏蓝,只有在女孩身上才能看到一些亮色。在作品中,我把强烈的阳光和强烈的红色交织,从而产生视觉的冲击力,突出了作品的民族性。”

  民间的大红、阳光、静默的黑、美丽的农村少妇是王沂东近期绘画中反复使用的道具,这样的集合,让笔者找到了与之对应的风格,即唯美的、古朴的、乡土的、纯粹的、温情的、宁静的、祥和的……笔者发现,在写实技法的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情感表达上也有了一些变化,在近期的绘画中,懮伤渐渐淡去,孤独和渴望的意念则更加凸显出来。

  在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进一步侵蚀古老乡村的中国,王沂东不厌其烦地描绘著他梦中的沂蒙山村和沂蒙山里柔美的女儿们,那股脉脉的温情和淡淡的懮伤,曾经令一位评论家动容地说,王沂东的画,像一首悠远的歌,吟唱著对中国纯朴的古老文化诗化的留恋和憧憬。笔者倒更愿意说,他吟唱的是一首中国乡土文化的挽歌。

  有人说,乡村是人类最初的家园,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即使肉体漂泊在都市,最后的灵魂依然要回归乡野。这是怀斯,也是王沂东绘画创作的情感皈依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理解了王沂东对怀斯这位美国画家的那份情有独钟的眷恋。

  命运之手·从沂蒙山出发,在北京扎根


  饭桌上,王沂东兴致勃勃地给笔者讲起他的童年,他说,不明白为什麽,就是喜欢画,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就画,看见人家在墙上画,回到家就把家里的墙全部涂满。当时正是大陆的文革时期,即使在临沂这样一个山区小城,各单位的门口也都是毛泽东的大幅画像,于是他从画毛泽东像开始,从此一脚踏进了油画的大门。

  谈到自己为什麽画油画,他幽默地说,加拿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雁从蛋壳里孵出,一睁眼看见的是几个人,于是就把人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我是一学画就看见了油画。

  不过,守著一本父母上军医大学时偶然买到的《怎样画人像》,无论如何是成不了画家的,况且成人后,为了逃避上山下乡,他又跑到离临沂还有300里路的山沟里当工人,如此偏居一偶,机遇实在是难以够得到的,然而命运之神就是如此神奇。

  1972年10月1日,幸运之神开始敲门。王沂东回临沂看父母,顺便去展览馆画室看两位老师,没想到刚一推门进去,高老师就冲著几位陌生人喊:“这就是小王。”原来那几位陌生人是山东艺术学校的老师,他们来临沂招生对生源不满意,是来向高老师诉苦的。高老师就向他们推荐说:“有个小王画得相当不错,只可惜在山沟里当工人,又没电话,不知道怎麽才能联系上。”正说著呢,他就推门进来了。当天下午王沂东进行了考试,当时他还惊讶:“怎麽这世界上还有学画画的学校?”回家同父母一说,他们都非常高兴。

  王沂东说:“两个月后,厂里的军代表也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来告诉我,考美院的事已经成了。军代表随即告诉我,录取通知书已经压了半个月了,因为厂里搞宣传需要我,不想放我走。是他硬给要出来的

 

  曾经有人问过王沂东,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麽?他说,有时间画画,有时间去看大师原作,有时间去野外写生。最害怕被琐事缠身,没时间画画。如果几天不画画,情绪就特别烦躁,吃饭、睡觉都不香。 

  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打著背包,住进山东艺术学校13个人的男生宿舍时,王沂东的那份激动。终于可以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法了,他进步神速,75年艺校毕业,77年全国建军五周年展览,就有他的三幅作品参展。78年,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次全国公开招生,油画系从2500名应试生中招了15个人,王沂东就是其中之一。

  以后,毕业留校任教,在执教20多年后,2004年,49岁的王沂东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的创作时间,实在是一种遗憾,于是他决定放弃教学,成为专业画家。他坚决请辞,力拒挽留。之后,北京画院全票通过接纳他为该画院的专业画家。

  历经大半生的周折之后,王沂东成为专业画家。全部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画画了,王沂东不无欣慰地说,真是一种享受呀。

  笔者注意到,创立写实画派也是在这一年,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笔者没有问,但已经是很了然的事了。

  写实画派·从边缘到联合,寻找失落的话语权

  2004年,北京,东三环外的现代城玻璃构造的高尚公寓里(据说是画家张义波的家),14位从事写实绘画创作的画家,聚集在一起,他们拉上窗帘,郑重其事地宣布一个纯民间的自发的写实画派的诞生。

  据说,最初的提议发生在那一年的春天,王沂东和艾轩到上海参加活动,两人说起油画发展现状,不约而同地想到能不能团结起来,每年搞一个画展,扩大写实绘画的影响力。搞上个五年十年,展示整体风貌,振兴写实绘画;另外,也可以让观眾走进美术馆,让画家的作品和观眾面对面,恢复绘画的本来面目。不要把绘画变成小圈子里的游戏。他们回到北京,与杨飞云商议,一拍即合,首次就聚集了北京的14位颇具实力的画家。

  笔者仔细阅读了据说由画家李贵君执笔的成立宣言:

  当各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时尚成为当代生活中重要语言的时候;当传统被忽视、被淡忘的背景下;当人们更多的以即时的或放纵的方式对待生活与艺术的今天,有这样的一些人仍在坚持著自己多年的理想,以所喜爱的写实绘画的方式表达著自己诗人一样的情怀,对制作过程的投入和对完美品质的要求尽乎苛刻,对理性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崇尚极端执著。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集体——北京写实画派。

  我们热爱写实绘画,并坚信这一方式具有恒久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不断完善各自的语言方式和画面特点,相互促进,形成高水准的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学派。

  我们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和理性精神,我们坚信: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

  我们提倡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严谨的艺术表达方式,真诚地对待生活与艺术,倡导精品文化,追求尽善尽美的表现力!

  我们对现代文化生活中低级、随意以及不负责任的处事态度绝不苟同;对浅薄、粗俗及反文明的方式不屑一顾!我们期待整个社会文化与文明的提升。

  我们关注人的情感与生活,崇尚真切与自然,我们是追求精神与理想的集体,我们的作品是人类文明的赞歌。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上面的这段宣言,笔者不由得被其中的一些词句所触动。

  2004年10月,北京写实画派成立,在那次的现代城聚会以后,他们举行了首次油画展,吸引了全国大批的绘画爱好者观展。

  2005年,艾轩碰到陈逸飞,诚邀其加入,陈逸飞欣然应允,并提议改名为中国写实画派,他认为既然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在用北京就名是不符了。这一年,14位画家无记名投票,每个人写出自己认为全国画得最好的画家的名字,票数超过半数,就邀请加入,第二年增加到超过20位,目前已经聚集了全国30余位写实油画创作的顶尖人物。

  作为创办该画派三剑客之一的王沂东又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呢,他没有直接回答笔者的问题,而是讲了有关话语权的这段话,让笔者这个对大陆美术圈知之甚少的人,摸到了一些踪迹。

  他说,西方印象派之前的绘画市场,是由贵族和皇家把持的,他们通过举办沙龙,让作为收藏者的皇室贵族们依照个人的喜好在沙龙里亲自选画,与画家直接互动。印象派出现以后,画廊兴起,经纪人和中间人出现,在画家与收藏者之间的运作中,他们逐步控制了话语权。然后又有了专业学院,有了研究绘画技巧的绘画理论研究者,原先他们是画家的代言人,可是渐渐的,他们也把持了话语权。画家的话语权得不到伸张,画家的历史地位由美术史家来评断;一次画展展出后,理论家来品头论足,而这里作为创作者的画家则没有说话的权利。

  他说,成立写实画派,就是要把画家的真实水平展示给观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画家的画与观眾连接到一起来。

  不知道未来的美术史家们会如何评价这一事件,不得不承认,这已经颇有些西方画家沙龙的味道了。在这个新旧更替、躁动不安的环境和时间点上,它产生出来,应该不是偶然的。

  寂寞与喧嚣·从封闭到市场,绘画的另一种现实

  就在本月4号,苏富比拍卖行的香港秋季拍卖会传来消息,王沂东的油画作品《闹房》拍出了129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王沂东油画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价。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当代艺术作品的流拍比例不断上升,能够创出这样的高价,无疑证明了王沂东的实力。

  王沂东的写实技巧在目前的大陆油画圈是有口皆碑的。用他自己的话说,画家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画去糊弄别人。他还说,从绘画的个体来说,我坚信技术含量高的才是好东西。

  实际上,由于王沂东的素描功力深厚,他的素描作品也已经进入拍卖公司的视线,成为一些收藏家热衷的对象。

  近年来,为了与市场保持距离,许多画家在作品拍出高价后,宣称市场与自己的创作无关。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时,王沂东没有回避,他说,你的注意力集中了,你注入了激情,你的技巧得到发挥,你就被认可了。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王沂东绘画创作的初期,中国大陆还没有油画市场,由于受多年政治教育的影响,王沂东曾经耻于卖画。于是,他给笔者讲了第一次卖画的经历。

  “那是1986年,美国哈默公司的老板哈弗纳到北京商讨开采石油项目,项目没谈成,正赶上中国美术馆搞第六届全国油画展,他前往一探,惊喜地发现中国的油画不错,他一次就买了20多张,后来他到中央美院油画系拜访一位教授,在等人的间歇,他在楼道里发现了一张王沂东的女人体,于是就给系里的秘书说,请跟这个画家说,我要买这张画。当时我一听,就觉得很难为情,马上开腔,那怎麽行,不卖。哈弗纳是经验丰富的收藏家,起初还以为我在和他讨价还价。”

  几个月后,一位美国加州的陌生女士前来拜访王沂东,她还带来了哈弗纳先生邀请王沂东赴美做访问学者的资料,因缘成熟,这促成了80年代王沂东的首次美国之行。

  有趣的是,哈弗纳还惦记著那幅小画,于是王沂东以120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哈弗纳。这是一个起点。此后,在1992年,佳士得拍卖香港分公司秋季推出中国当代油画专场上,王沂东的作品《风停了》以25.3万港元成交,这是他的作品在国际拍卖场的首次亮相。此后,随著国际市场对中国现当代油画掀起的收藏热潮,到了2005年,王沂东的作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去年中国保利推出的王沂东的《纯真年代》(2004年作)和《约会春天》(2007年作)创出新高,分别以935万和907.2万元人民币成交。

  和许多画家相比,王沂东是幸运的。当他学习各种绘画技法的时候,中国的油画还处在封闭期,没有市场的存在,这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然后赶上80年代的新思潮,给油画创作带来了清新自由的空气。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王沂东确定了自己以沂蒙山为母体的创作思路。然后是90年代,从海外归来的他,再一次赶上中国油画的上升期,特别是2004年以后的中外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国际收藏界人士开始对中国发生兴趣。

  然而,在新思潮席卷中国美术界的20年中,写实绘画一直处在风暴的边缘,正如写实绘画创作本身需要细致描摹、长期锤炼一样,在热闹的当代艺术浪潮中,坚守写实创作的人,多数时间是不合时宜的寂寞地生长著的一群,而王沂东又是其中最坚决最固执的一个,他坚持到农村的“秘密根据地”去寻找灵感,坚持在写实技巧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坚持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吸收养料,在两种全然不同的审美和表现形式当中艰难地寻找突破口。在这一点上,他和美国的怀斯同样的固执。幸运的是他赶上了“中国热”这个大时代。

  快要结束采访时,笔者又把话题转到怀斯,我问王沂东,怀斯的画好在哪里?他说,我佩服他的技巧,他表达他的家乡,就像我在表达我的家乡,迷人的地方是他将技巧和感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有人说,怀斯教会了中国的油画家用风景作诗,王沂东何尝不是在用乡村质朴的人和景象做诗呢。

  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就是王沂东的作品几乎从来不表现乡村的苦难和农民的痛苦,他实在是一个全心沈醉在童年梦想中的人。坦率地说,笔者还是更喜欢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作品,带著一点点苦味,更接近我们对乡土的想象。《侨报周刊》